close

  
  9月22日,萬家麗路和古漢路的交界路口,馬大爺的報刊亭,下麵貼著兩句名言。圖/記者楊旭
  紅網長沙9月23日訊(滾動新聞記者 劉雙 實習生 趙楠 莫慧琳)城市的街頭,有一種存在,叫報刊亭。人來車往的喧囂中,它散髮出的文化氣息,吸引一撥撥人的停駐。
  61歲的馬大爺,經營一個報刊亭。報刊亭一個醒目的位置,貼著他用毛筆寫的一句話,“喜歡讀書,就等於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換成巨大享受時刻。”這是孟德斯鳩的名言,也是他的真實生活寫照。
  6年前,馬大爺從老家常德澧縣來到長沙,在萬家麗路和古漢路的交界路口開了一個報刊亭。隨著網絡的發展,他的報刊亭生意也在下滑,“讀書的人少了”。
  於是馬大爺想出了一個法子,將平時自己讀報摘錄下的名言哲學和健康常識寫在一張張紙條上,客人來買報時就可以看到,“看了我寫的紙條,如果有人覺得寫得好,就會問我在哪看的。然後他們就會去買這個報紙或書籍看,我的目的就是想告訴大家讀書看報好。”正因為他的這種樂於分享,裝修工、小學生都成了他的熟客。
  “我自己就是沒讀夠書”
  9月22日中午,馬大爺的報刊亭外人來人往。中午放學回家的小學生們路過時,還會大聲跟他打招呼。“他們每天在這過路,經常買漫畫書看,都是老熟人了。”今年61歲的馬大爺說,看著他們經常會想起自己小時候。
  馬大爺是常德澧縣人,從小就喜歡跟書籍打交道。但因為“文化大革命”,他只讀到小學四年級便輟學下農村生產了,“那時是集體生產,我自告奮勇當了記分員,就是在生產大隊給大家記工分,目的就是想學寫字。”
  馬大爺40歲那年,他搖身一變成了“城裡人”,在澧縣以開“慢慢游”維持家庭生計。
  2009年,他帶著老伴兒隨女兒來到長沙,“當時家人介紹了一個門衛的工作給我,我覺得不適合,我還是喜歡做跟書有關的事。”於是,馬大爺“一意孤行”開起了報刊亭。
  “我自己就是沒讀夠書。”馬大爺介紹,每次只要一送新的報紙,就一定先翻閱一遍,“我一天要看上10多份報刊。”他說,與歷史和健康有關的報刊是他每天必做的“功課”。
  “目的就是告訴大家讀書好”
  “大爺,我想來本《讀者》。”一中年婦女走過來問道。“到了兩期最新的,你選一下。”馬大爺熟練地遞過去。
  她看到報紙堆上放著一張粉紅色的紙條,上面寫著周國平的一句話,“認真本身就是一種素質,一個人要有所作為就必須具備這種素質。”“大爺,這句話講得真好,還真是這個理兒。”她一邊默念著一邊掏錢買下一本《讀者》。
  類似這種寫有哲理的紙條,馬大爺寫了上百張。“我自己讀報時,會把好的句子摘抄下來。有好多人看到了就會問我,我告訴他們了有人就會去買。”馬大爺說,這些紙條成了他和愛讀書看報“同道中人”交流的一個窗口,“目的就是告訴大家讀書好。”
  今年是馬大爺經營報刊亭的第六個年頭了。這幾年馬大爺明顯發現,報刊亭的生意不如從前了。不過他倒相當“淡定”。馬大爺說,兩年前他想出了這個法子,把名言警句摘錄下來,與大家分享。他說,這不僅給他人提供了便利,也是一種“生意之道”。(獎勵線索提供者王先生30元)
  [花邊] 除了賣報,他還愛“多管閑事”
  馬大爺直爽而“不怕事”。一次有個人拿一張百元大鈔來買檳榔,“我一看發現是假鈔,就當著他的面撕了。”還有一次,3個年輕小伙子假裝過馬路,跟在一個老人身後,試圖順走他的手機。馬大爺發現後,立馬告訴了老人。
  因為這種性格,早前還有人找上門來過,“我也吃過大大小小一些虧,我把它們都寫在紙條上,提醒大家不要像我一樣上當受騙。”
  在賣報的同時,馬大爺還提供一些便民服務。“這些傘我特意多備了幾把,等有人需要時借給他們。”馬大爺說,他經常借傘給在附近上學的學生。報刊亭外還放了幾把愛心椅,給老人早上坐著看報,或者供路人乘涼歇腳。
  因為熱心,不少人固定在他這買報。一名50多歲的裝修工就是這裡的熟客,“我們經常一起探討新聞和生活,有時候也談談養生方面,這個年紀健康最重要嘛。”  (原標題:61歲報刊亭老闆寫百條讀報心得 與顧客分享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g12dgcaj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